 
Q Q:84136144(王老師)
郵件:84136144@qq.com
培訓基地
1、革命圣地西柏坡
2、石家莊祥泰路66號

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中央軍委作戰室舊址,一臺老式電報機靜靜陳列。這看似簡單的通訊工具,承載著中國革命關鍵時刻的戰略智慧,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特殊媒介。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通過深入挖掘電報背后的歷史意義,為學院打開一扇理解革命先輩決策過程的窗口。
走進復原的軍委作戰室,三張八仙桌拼成的指揮臺上,陳列著三大戰役期間的電報手稿。這些泛黃紙頁上的字跡,記錄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轉折關頭的戰略思考。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間,這間不足60平米的土坯房共發出408封電報,平均每天處理4.3萬字軍情。這種在極端簡陋條件下的高效決策,展現了革命先輩卓越的戰略思維和組織能力,成為當代干部學習的重要范例。
在專題教學環節,學員們通過研讀電報原件,深入分析當年決策的歷史背景和戰略考量。一封標注"絕密"的淮海戰役作戰指令上,毛澤東同志的23處親筆修改尤為引人注目。"每處修改都體現著對戰場態勢的精準把握和對將士生命的深切關懷",講解員的解讀讓學員們深受觸動。這種基于原始檔案的教學方式,使歷史決策過程變得具體可感,極大提升了學習效果。
展廳里并列陳列的兩組電報形成鮮明對比:一組是1948年11月毛澤東起草的《關于抑留傅作義部隊的部署》,另一組是1949年1月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的電文。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通過這種精心設計的對比展示,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"以戰促和"的政治智慧,為當代處理復雜問題提供了歷史借鑒。

特別具有教育意義的是七屆二中全會舊址的現場教學。在這里,學員們不僅了解"兩個務必"提出的歷史背景,更通過對比不同歷史時期的作風建設要求,思考如何在新征程上永葆政治本色。
夜幕下的"星空黨課"是教育基地的特色課程。學員們通過復盤三大戰役的決策過程,理解戰略思維的系統性和全局觀。這種將歷史事件置于宏大時空背景下的教學設計,不僅傳授知識,更培養思維方式,使學員獲得超越具體歷史事件的智慧啟迪。
從戰略決策到作風建設,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的創新實踐表明:歷史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記憶過去,更在于啟迪未來。那些承載著革命智慧的歷史文物,正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教育生命力,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豐厚滋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