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Q Q:84136144(王老師)
郵件:84136144@qq.com
培訓基地
1、革命圣地西柏坡
2、石家莊祥泰路66號

在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的七屆二中全會舊址前,全體學員重溫"兩個務必"的諄諄教誨。講解員動情講述"一盞馬燈"的故事:1949年黨中央遷往北平時,后勤人員本想帶走辦公室的煤油燈,毛澤東同志卻堅持留下:"我們要進城了,把這些留給老區群眾。"這種時刻心系百姓的作風,正是西柏坡黨性教育的核心要義。參訓民警在專題研討中形成共識:新時代公安工作必須傳承"趕考"精神,將科技強警與群眾路線相結合,運用大數據研判等新質戰斗力手段時,永遠保持"人民公安為人民"的政治本色。
登上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,94歲的老民兵王德順現場講述父親當年為八路軍送糧的故事:"下著大雪,糧袋用棉被裹著,戰士們餓著肚子也不動群眾一粒糧。"這種紀律性深深觸動了參訓隊伍。刑偵支隊將故事融入"智慧偵查"課題,研發涉農詐騙預警模型,半年內為農民挽回損失1200余萬元,用科技延續著軍民魚水情。
雁翎隊"荷葉藏槍"的游擊智慧啟發現代警務變革。參訓干部在干部培訓座談會上提出"數字雁翎"計劃,開發"警民連心"APP,整合水上救援智能定位、反詐宣傳直播等功能。就像當年漁民為游擊隊望風一樣,現在3.6萬名"數字網格員"通過APP提供線索,協助破獲跨省電詐案46起。
在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,參訓者將"千年大計"標準引入警隊建設。特警支隊借鑒"地下管廊"理念構建立體防控體系,無人機巡航與"紅袖標"巡邏隊形成天地協同。就像建設者"一張藍圖干到底",他們推行"一生一檔"民警成長檔案,用數字化轉型提升隊伍戰斗力。
在習近平總書記曾任縣委書記的正定縣,參訓人員學習"半城郊型"發展理念。出入境管理處由此創新"背包警務"模式,為偏遠鄉鎮群眾提供上門辦證服務,就像當年干部騎著自行車下鄉調研。
從西柏坡的土坯房到雄安的智慧城市,省公安廳通過這次西柏坡黨性教育,實現了紅色基因與科技強警的深度融合。當新質戰斗力扎根于為民服務的土壤,這支隊伍必將書寫新時代"楓橋經驗"的更美篇章。
(作者:西柏坡紅色教育基地杜老師)